参观共青社旧址
为感受红色革命文化,7月1日下午,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全体成员参观了共青社旧址。


1955年10月18日,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荒芜而寂静的土地迎来了98个来自上海的满腔热血的青年。他们开垦荒地、搭屋建房,创立了“共青社”,为这片区域的开发打下了第一根钉子,这便是“共青城”地名的由来。江西是共和国的摇篮,是红色文化的宝库,共青社旧址便是其中一座鲜明的丰碑。


本次服务队的参观活动从共青社的共青墙开始。在墙边地面上,用石头摆出的五角星显得格外显眼,它正体现着革命事业所需要的初心不可动摇,同时更不可脱离群众。紧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共青旅社,这是先辈们居住的地方,如今它已成为回顾共青社革命历史的最好纪念馆。无论是旅社外墙上的标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是旅舍内陈列着的旧陶罐等物品,无不是在向参观者们诉说着共青社曾经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岁月。距离共青旅社不远处便是篝火广场,这是一块算不上特别大的空地,但过去青年们就是在这里点燃篝火,在无数个夜晚互相诉说着彼此的梦想。无论是共青社时期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共青城市还是整个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从未改变,国家的梦想都永远寄托在我辈青年人身上。随后同学们参观了饮水思源泉,“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的不懈奋斗所换来的。

最后,服务队队员们观看了有关共青社和共青垦殖场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毕后,大家相互讨论、收获颇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的力量,通过对共青社旧址的参观,所有服务队队员增长了红色文化知识,为接下来的基层社会实践工作巩固了思想基础。
图文/法学院团委宣传部 吴恒 审核人/雷利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