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Chinese  |  Favorites 
 学院概况  新闻中心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党群工作  学工在线  招聘信息  下载专区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 
 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 
  省级
首页 > 人才培养 > 精品课程 > 省级 > 正文
 

《民事诉讼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日期: 2022-12-01 作者:  点击数:[]

教师团队简介:

周江,九江学院法学院讲师,《民事诉讼法》课程负责人,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佳,多次获得教学比赛奖项,2020年《民事诉讼法》课程获得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三等奖,2020年《民事诉讼法》课程获得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立项并于2021年通过验收。

李德恩,九江学院法学院教授,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学与调解制度,从事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菠,九江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兼职律师,擅长处理民商事纠纷,从事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民事诉讼法

课程类型

○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学时

64

学分

3.5

教学方式

○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

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目标

(一)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系统知识,全面系统了解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较准确地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定位和走向,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前沿性问题和发展动态;

(二)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民事诉讼基本原理来分析实际法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法律的内在精神,将法律原理与法律实践技术相结合,将法科学生塑造成具有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的法律人,塑造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促进公正司法和公正执法;

(四)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

章节

专业知识点

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式

1.民事诉讼法概述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程序公正

以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思维与规则意识作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诉讼程序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

2.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模式

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为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域因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等原因而导致的诉讼模式差别,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诉讼制度形成的“本土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能够从国家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

3.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通过制度设计使公平正义一般公正理念在民事诉讼中得以落实、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的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4.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

环境公益诉讼的当事人适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体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环境法治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深刻诠释党和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战略决心

5.管辖制度

级别管辖,地域管辖

诉权保障

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程序公正价值,特别是修改后的民诉法通过明晰标准、消除矛盾、关怀弱势、扩大自主、放宽异议等,强化了其诉权保障功能和作用

6.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

保证书制度,证明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使学生初步建立自觉运用证据规则研判案件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司法规范化的意识,强化司法过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7.民事诉讼其他制度

法院调解,保全,先予执行,诉讼费用制度

尊重和保障人权

帮助学生理解制度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定位。

8.民事诉讼程序论

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职业伦理的理论

在程序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程序价值理念的培养,培养出信赖司法、尊重司法的习惯,并结合全国政法系统教育整顿活动,开展法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公正廉洁、忠诚敬业的职业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依法办案的自觉意识

四、代表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民事诉讼两大诉讼模式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之民事诉讼模式

通过对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制度的讲评,启示学生要重视“古为今用”,从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与制度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通过对中外诉讼制度的对比,启示学生学会从阶级的立场出发,以中国特色的国情为背景,客观、辩证的评价社会现象,理性借鉴西方的法律思想及方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在讲解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中的两大诉讼模式的利弊时,为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域因文化传统、经济体制等原因而导致的诉讼模式差别,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诉讼制度形成的“本土资源”,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能够从国家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

(二)司法规范化——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

——第六章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之证明责任

在开展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学生对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分析、判断的专业性,避免盲目跟风式的发表不负责任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言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程序价值理念的培养,培养出信赖司法、尊重司法的习惯,并结合全国政法系统教育整顿活动,开展法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公正廉洁、忠诚敬业的职业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依法办案的自觉意识。

在讲解第六章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时,通过多音字引发的纠纷、南京彭宇案等具体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自觉运用证据规则研判案件的思维能力,指出证明责任的功能就是为当事人提供行为规范的指引,为法官提供结果意义上的裁判指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司法规范化的意识,强化司法过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