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国际法概论 |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
知识产权 |
课程类型 |
专业教育课程 |
开课年级 |
大三 |
课程性质 |
必修 |
课程总学时 |
48 |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国际法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国际法是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六门主干课之一。国际法是一门具有悠久发展历史、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涉及国家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科学交往的各个领域的法律专门学科。国际法学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法学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专门法律人材,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而设置的。学生应在学习基本的法律课程后学习本课程,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等课程的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抗争求存,砥砺前行——中国学界与国际法理论之互动
2.对应章节:教材P12绪论第三节《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3.课程讲次:第三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思政 目标 |
1.结合早期西方国际法学家言论和史实,通过比较阐述近代和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中国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变迁,激发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民族使命感; 2.通过介绍我国国际法学界先贤的传记和主要学术观点,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结合,树立在支持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追求; 3.通过介绍新中国对现代国际法理论的发展贡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在国际问题上坚持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以联合国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
知识 目标 |
1.理解近代国际法理论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和殖民主义色彩; 2.理解并掌握我国国际法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周鲠生、王铁崖等代表性人物做出的主要贡献; 3.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主要内容。 |
能力 目标 |
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近代和现代国际法理论的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看待国际问题的辩证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
案例主要内容
引入近代西方国际法学家关于国际法主体资格的代表性观点,介绍在欧
洲中心主义的近代国际法理论上,对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否定;
引入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资料照片,结合本地史实,反映在具备强烈殖
民主义色彩的近代国际法实践中,旧中国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有限性(仅作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义务主体出现,丧失关税自主权和司法主权,形成了外国人具有特权的租界区,区内歧视国人、征收过路税,区外侵占周边居民土地等);
周鲠生作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均有大量著作产出的我国国际法学界
先贤,通过视频和文字资料介绍其生平,和其在我国国际法学科建设、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入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在伊拉克的发言,和以色列美国在获得食物
作为基本人权问题上的投票立场,揭示西方片面人权观和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的虚伪性,进而理解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之一“主权高于人权”。
案例教学设计
导学阶段
问题导入:通过列举近代西方国际法学家和当今主流国际法学界的相
关著述和言论,并观看视频《领土:如何合法地占有土地?边界是如何确定的?》,思考近代国际法和现代国际法对欧洲和基督教文明以外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战争手段的合法性,领土合法取得方式的观点是一致的吗?这反映出了它们各自怎样的整体特点?
史实导入:通过展示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资料照片,探讨在近代国际
法实践中,旧中国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如何?国家主权和中国民众的人权状况如何?
新闻导入:通过展示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2018年访问伊拉克时的
言论,引导学生思考西方主张的“人权高于主权”论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人权到底应该是侧重于生存权、发展权,还是侧重于宗教信仰自由、政治权利?人权和主权之间是否必然存在紧张对立关系?
研学阶段
近代国际法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欧洲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而现代国际法则总体朝向更考虑弱国、小国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更公平正义、更具历史进步性的方向发展。在近代国际法朝向现代国际法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法学界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周鲠生等先贤在民国时期,其研究聚焦于研究战时国际法、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等专题,在新中国成立后,其研究积极服务于新中国外交和国际法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
请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1)归纳并记忆我国国际法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周鲠生、王铁崖等代表性人物做出的主要贡献;(2)体会我国国际法学界先贤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结合,在支持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崇高精神;(3)理解并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P16-19),包括“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法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等。
拓展阶段
课后分组作业:运用绪论第一节提到的学习国际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P5),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历史资料,(1)分析近代国际法和与当时的国际政治体系、国际经济形势之间的关系,(2)分析现代国际法与当代国际政治体系、国际经济形势之间的关系,(3)体会国际法与经济、政治之间的联系关系,分析近代国际法演变至现代国际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因素,(4)体会绪论第一节提到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相邻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六、教学反思
1. 本次思政案例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预期目标,但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安排松紧程度还有待调节,时间控制方面还需加强;
2. 本案例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较早,主要服务于绪论第三节《中国国际法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但在具体内容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与发展》第二节《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和第九章《国际人权法》第二节《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等后期章节的许多知识点,在学生国际法基础尚且薄弱的起步学习阶段,如何加强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衔接前后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分配,需要进一步改进。
3. 拓展阶段的课后分组作业部分,拓展了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基本符合当前学生实际水平,但部分同学在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参与度不足,后续需继续加强课后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