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Chinese  |  Favorites 
 学院概况  新闻中心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党群工作  学工在线  招聘信息  下载专区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 
 课程思政案例 
 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 
  课程思政案例
首页 > 人才培养 > 课程思政案例 > 正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日期: 2024-07-05 作者: 张晓明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法学

课程类型

专业课

开课年级

二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48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法学专业的16门必修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属于法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国内法、国际法以及法理学、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法学二级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同时主要还是一门具有特定内容的独立的法学学科,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既要具备充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第二,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对人类行为的不断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可以直接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我国环境与资源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以及对有关环境与资源纠纷的处理等具有直接的运用价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先导课程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刑法等。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规划制定生态环境法典引领世界环境法治

2.对应章节:第二章环境法概述第四节环境法的体系

3.课程讲次:第三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使授课对象掌握解决较复杂环境法问题所需的环境法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环境法知识对环境法案例进行剖析并予以解决的能力。

四、案例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法治实践要求

2023年11月1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年·经济学):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济南开幕。论坛以“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旨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黄河文明筑牢中华民族根与魂贡献生态文明智慧和力量。

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十七届中央副主席吕忠梅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题与环境法治发展为题进行了发言。

如何从法学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吕忠梅认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价值追求在于“和合”、在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超越了中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为我们重新认识、界定法律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

吕忠梅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法治实践要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实践的命题,创新的法学理论要将它转化成具体的法治实践。”

规划制定生态环境法典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首先是加强生态环境立法,促进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化,她指出,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公布的立法规划当中,已经把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列入了一类项目,并正式启动了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的编纂。“同时,还计划制定10部左右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在已经有了34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编纂法典,补齐立法空白,来完善立法体系。”二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提升生态环境法律执行力,包括综合执法改革继续推进、继续落实政府环境责任、加快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向世界贡献一部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法典引领世界生态文明法治

1979年,我国制定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吕忠梅学生时期最早接触的环境法学就是这部法律。而对于编纂环境法典,在本世纪初就曾有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对其必要性进行论证。在吕忠梅看来,40多年的环境法典编纂研究成果已经能够为今天的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吕忠梅曾任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来,她不断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鼓与呼。但她也知道,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2017年,吕忠梅任会长的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刚刚完成换届就正式启动了“环境法典编纂研究”重大项目。该项目包括“外国环境法典翻译”“环境法典编纂基础理论研究”“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三个子课题。经过五年多努力,在全国近200名专家学者的分工协作下,课题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已结集为由17部出版物构成的“绿典之路”系列丛书,并形成了五编1100余条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

2023年4月,《绿典之路》第一阶段成果发布暨法典编纂研究座谈会在京举行。正是在这次会上,吕忠梅表示,希望能尽快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这也是她首次在公开场合作如此明确的表述。此前,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明确提出研究启动环境法典等条件成熟立法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动法典编纂。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外公布。本届立法规划的最大创新之一,是对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作出专门安排。立法规划列明积极研究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其他条件成熟领域的法典编纂。

她总结了三条共性:第一条是所有国家启动法典编纂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不管什么形式的法典都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追求,也是立法宗旨。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法典编纂的共同追求,也是核心价值。第二条就是法典的形式,各国基本都遵循了“总则—分编”的法典结构一般规律,但都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以牺牲一定的逻辑性来保持开放性。第三个共性就是各国都是根据当时自己的国情和立法状况作出编纂方式选择。换言之,采取何种法典形式,只有合适不合适,没有好坏之分。

经过四十多年探索,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道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不仅走的通、而且很管用。”吕忠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道路既是世界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应承担的大国责任。在她看来,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应该在立足中国国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吸取各国法典编纂的教训,采用国际通用语言,向世界贡献一部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法典。

五、案例教学设计

在讲述环境法典时,复习强调法典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法典对落实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反思

在课前应布置学生重温法典化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复习掌握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重要内涵以便此教学案例的顺利推进。